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由于被寄生的肝細胞周圍沒有明顯炎癥反應,推測紅外期不引起宿主臨床癥狀。從瘧疾癥狀發作與瘧原蟲紅內期成熟時間一致情況看,認為系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噬血紅蛋白產生代謝產物及瘧色素,當裂殖體成熟后脹破紅細胞,隨同裂殖子一起進入血流,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及其他有關癥狀。不同種的原蟲裂體增殖時間不一致,因而臨床發作周期也不一致,一般間日瘧和卵形瘧為隔日一次,三日瘧隔兩天一次,惡性瘧由于原蟲發育不整齊,遂使發作不規律,且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裂體增多在內臟微血管內進行,易致內臟損害。
瘧疾的發作還與原蟲的數量有關,導致發熱所需每立方毫米血內最低原蟲數目,稱為發熱閾值。間日瘧為10~500;惡性瘧為500~1300;三日瘧140。變化幅度與個體的耐受力與免疫力有關。
新近研究認為子孢子侵入肝細胞是子孢子內的分泌物起動,并與肝細胞膜的位點特異粘附主動入侵的過程。裂殖子鉆入紅細胞也是特異受體介導下完成。機體為清除瘧原蟲,體液和細胞免疫均參于其過程。尤其是巨噬細胞在瘧原蟲誘導下產生腫瘤壞死因子(TNF),TNF增強巨噬細胞活性,使吞噬瘧原蟲,吞噬過程中又促進釋放活性氧,活性氧再殺滅瘧原蟲。另一方面TNF及活性氧又引起機體組織器官的損傷和典型的臨床癥狀。
兇險型瘧疾的發病原理 過去提出的栓塞說;炎癥說;DIC說均屬推測。近年來的深入研究認為系寄生瘧原蟲的RBC與宿主、內臟血管內皮細胞特異粘附導致微血管床阻塞、組織缺氧,以及免疫活性細胞釋放的TNF等細胞活素、活性氧共同作用,造成組織器官嚴重的病理損害。
病原
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有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及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4種,分別引起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瘧原蟲的生活史可分為人體內的無性生殖(裂體增殖)和在蚊體內的有性生殖(孢子增殖)兩個階段。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瘧疾病人及帶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且只有末稍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體時才具傳染性。配子體在末稍血液中的出現時間、存在時間及人群的配子體攜帶率,隨蟲種不同而異。如間日瘧在無性體出現2~3天之后出現配子體;而惡性瘧則在無性體出現7~10天后。復發者出現癥狀時血中即有成熟的配子體。瘧區的輕癥患者及帶蟲者,沒有明顯臨床癥狀,血中也有配子體。這類人員也可成為傳染源。
傳染期:間日瘧1~3年;惡性瘧1年以內;三日瘧3年以上,偶達數十年;卵形瘧2~5年。
猴瘧偶可感染人類,成為動物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瘧疾的自然傳播媒介是按蚊。按蚊的種類很多,可傳播人瘧的有60余種。據其吸血習性、數量、壽命及對瘧原蟲的感 受性,我國公認中華按蚊、巴拉巴蚊、麥賽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薩氏按蚊等七種為主要傳瘧媒介按蚊。人被有傳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偶而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或使用含瘧原蟲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也可傳播瘧疾。罕見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瘧疾普遍易感。多次發作或重復感染后,再發癥狀輕微或無癥狀,表明感染后可產生一定免疫力。高瘧區新生兒可從母體獲得保護性IgG。但瘧疾的免疫不但具有種和株的特異性,而且還有各發育期的特異性。其抗原性還可連續變異,致宿主不能將瘧原蟲完全清除。原蟲持續存在,免疫反應也不斷發生,這種情況稱帶蟲免疫(premunition)或伴隨免疫。
人群發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機體狀況而不同。高瘧區,成人發病率較低,兒童和外來人口發病率較高。嬰兒血中胎兒血紅蛋白不適于瘧原蟲發育,故先天瘧疾和嬰兒瘧疾少見。某些先天性因素,如地中海貧血、卵形紅細胞血癥、G—6—P脫氫酶缺乏者等對瘧原蟲有抗性。血型因素,東非人為Duffy血型,西非人則多為FyFy型,Duffy血型抗原為間日瘧原蟲的入侵受體,所以西非黑人對間日瘧不易感,而東非間日瘧一直流行。此外營養好的兒童發生重癥瘧疾者較瘦弱者多。
(四)流行特征 瘧疾分布廣泛,北緯60°至南緯30°之間,海拔2771米高至海平面以下396米廣大區域均有瘧疾發生。我國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國。一般北緯32°以北(長江以北)為低瘧區;北緯25°~32°間(長江以南,臺北、桂林,昆明連線以北)為中瘧區;北緯25°以南為高瘧區。但實際北方有高瘧區,南方也有低瘧區。間日瘧分布最廣;惡性瘧次之,以云貴、兩廣及海南為主;三日瘧散在發生。
本病流行受溫度、濕度、雨量以及按蚊生長繁殖情況的影響。溫度高于30℃低于16℃則不利于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雨量利于按蚊孳生。因此,北方瘧疾有明顯季節性,而南方常終年流行。瘧疾通常呈地區性流行。然而,戰爭,災荒,易感人群介入或新蟲株導入,可造成大流行。
發病原理與病理改變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由于被寄生的肝細胞周圍沒有明顯炎癥反應,推測紅外期不引起宿主臨床癥狀。從瘧疾癥狀發作與瘧原蟲紅內期成熟時間一致情況看,認為系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噬血紅蛋白產生代謝產物及瘧色素,當裂殖體成熟后脹破紅細胞,隨同裂殖子一起進入血流,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及其他有關癥狀。不同種的原蟲裂體增殖時間不一致,因而臨床發作周期也不一致,一般間日瘧和卵形瘧為隔日一次,三日瘧隔兩天一次,惡性瘧由于原蟲發育不整齊,遂使發作不規律,且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裂體增多在內臟微血管內進行,易致內臟損害。
瘧疾的發作還與原蟲的數量有關,導致發熱所需每立方毫米血內最低原蟲數目,稱為發熱閾值。間日瘧為10~500;惡性瘧為500~1300;三日瘧140。變化幅度與個體的耐受力與免疫力有關。
新近研究認為子孢子侵入肝細胞是子孢子內的分泌物起動,并與肝細胞膜的位點特異粘附主動入侵的過程。裂殖子鉆入紅細胞也是特異受體介導下完成。機體為清除瘧原蟲,體液和細胞免疫均參于其過程。尤其是巨噬細胞在瘧原蟲誘導下產生腫瘤壞死因子(TNF),TNF增強巨噬細胞活性,使吞噬瘧原蟲,吞噬過程中又促進釋放活性氧,活性氧再殺滅瘧原蟲。另一方面TNF及活性氧又引起機體組織器官的損傷和典型的臨床癥狀。
兇險型瘧疾的發病原理 過去提出的栓塞說;炎癥說;DIC說均屬推測。近年來的深入研究認為系寄生瘧原蟲的RBC與宿主、內臟血管內皮細胞特異粘附導致微血管床阻塞、組織缺氧,以及免疫活性細胞釋放的TNF等細胞活素、活性氧共同作用,造成組織器官嚴重的病理損害。
病理變化 瘧疾的病理變化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增生所致。在脾內大量吞噬細胞吞噬含原蟲的紅細胞、及被原蟲破壞的紅細胞碎片與瘧色素,因而患者脾腫大,腫大的脾臟質硬、包膜厚;切面充血,馬氏小體不明顯。顯微鏡下可見大量含瘧原蟲的紅細胞及瘧色素;反復發作者網狀組織纖維化,因而病愈后脾腫不能縮小。肝臟輕度腫大,肝細胞混濁腫脹與變性,小葉中心區尤甚。Kupffer細胞大量增生,內含瘧原蟲及瘧色素。高瘧區患者有脾臟巨大,血清IgM及瘧疾抗體升高,但其瘧原蟲數不多,抗瘧治療有效,稱此為熱帶巨脾綜合癥(Tropical splenomegaly syndrome)。可能是與遺傳有關的異常免疫反應。
貧血 瘧原蟲破壞紅細胞因蟲種差異及瘧原蟲侵犯紅細胞的類型不一而不同。惡性瘧原蟲繁殖迅速,且侵犯不同年齡的紅細胞,所以短期內即有10%的紅細胞破壞。因而貧血發生早而顯著。間日瘧常侵犯網織紅細胞,受染紅細胞不超過2%,故貧血較輕。三日瘧原蟲侵犯衰老的紅細胞,破壞不超過1%,貧血常不顯著。事實上紅細胞破壞的數量往往幾倍于受染紅細胞數,這可能是瘧原蟲的抗原成份沾染了正常紅細胞,而導致機體免疫識別有關。惡性瘧疾時紅細胞大量破壞,發生DIC,可出現溶血性黃疸。
兇險發作可致腦組織充血、水腫;大腦白質內散在出血點、充血;軟腦膜顯著充血水腫,重者溝回變淺。顯微鏡下毛細血管充血,內含大量染瘧原蟲的紅細胞及不含蟲而聚集的紅細胞。還可見環形出血灶、Durcl肉芽腫、局灶性脫鞘和退行性病變。
其它器官如:骨髓、腎、胃腸、肺、心、腎上腺等亦有不同程度的吞噬細胞增生,并可見吞噬有含瘧原蟲的紅細胞和瘧色素,毛細血管內有含瘧原蟲的紅細胞,甚者微血管阻塞,內皮脫落、變性壞死等。
臨床表現
瘧疾潛伏期因感染的瘧原蟲種類不同而異。惡性瘧平均為12天,三日瘧平均30天,間日瘧和卵形瘧平均14天,但間日瘧有時可長達12個月以上。經輸血傳播的瘧疾,其潛伏期的長短與血中瘧原蟲的數量有關,3-41天不等,一般為7-14天。瘧疾臨床癥狀通常有以下四期:
1. 前驅期 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 發冷期 手腳發冷,繼而寒戰、發抖、面色蒼白、口唇指甲發紺。體溫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續10多分鐘至2小時。
3. 發熱期 寒戰后全身發熱、頭痛、口渴,體溫可升至39oC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現抽搐、此期可持續2-3小時。
4. 出汗期 高熱后大汗淋漓,體溫迅速下降,此期可持續1小時以上。
診斷標準
流行區居民或曾于瘧疾傳播季節在瘧區住宿,或曾經患瘧,或有輸血史等,當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時,應考慮瘧疾的可能。
診斷方法:
1. 臨床癥狀診斷 間歇性定時發作上述臨床癥狀,惡性瘧為每日或隔日發作1次,間日瘧為隔日發作1次。發作多次的患者出現脾腫大和貧血,重癥病人可出現昏迷。
2. 病原診斷 發熱病人從耳垂取血,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顯微鏡油鏡檢查見瘧原蟲。這是目前最簡單而可靠的診斷方法。
3. 血清學診斷 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檢查瘧疾抗體,抗體陽性者說明曾患過瘧疾。
怎樣預防瘧疾
1.什么是瘧疾?
答:瘧疾就是打擺子,也叫瘴氣。熱地方最容易得這種病。
2.瘧疾是怎樣傳染的?
答:瘧疾是被蚊子叮咬而傳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瘧疾傳給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瘧疾?
答:到河谷地帶從事經濟作物開發的青壯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從事野外作業的人員、從無瘧區到瘧區打工的民工、出入邊境留宿人員等均屬于高風險人群,最容易感染瘧疾。
4.患了瘧疾有哪些癥狀或者不舒服?
答:主要的癥狀有發冷、寒戰、發熱、出汗、頭、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瘧疾怎么辦?
答:趕快找醫生!吃藥、打針。而且越快越好!因為瘧疾的迅速治療可以挽救生命。
6.患瘧疾后不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危害有那些?
答:輕則延長病程并引起貧血,重則發展為重癥瘧疾或腦型瘧引起死亡。
7.患瘧疾后要吃多少天藥才能停止?
答: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則瘧原蟲會殘存在體內,造成日后的復發,所以患瘧疾后一定要按醫生囑咐的服完全部療程的藥才能有效的治療瘧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瘧疾治療藥有哪些?
答:治療間日瘧最有效的藥物是氯喹和伯喹;惡性瘧則從青蒿琥酯、蒿甲醚、哌喹和科泰新(雙氫青蒿素)中任選一種加2天伯喹一起治療。
9.用什么方法可以預防瘧疾?
答:預防瘧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還可通過服預防藥、鏟除蚊子的孳生地、殺滅成蚊等方法預防瘧疾。
10.怎樣防止蚊子叮咬?
答:正確使用蚊帳和帳屏、涂趨避劑、蚊香熏蚊、從事野外作業穿長袖衣褲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滇ICP備05004264號-3 滇公網安備 53080202000356號
技術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